前言
- 世界上并无完美无瑕的学说,学习本应也有鉴别的过程。但学习国学,我认为还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国学包含了如何在这个世上安身立命的真理,以及对于修生养性这一功夫的详细指点。
- 正如王教授在讲座中提到的,如今我们的精神世界已经在分崩离析的边缘。这一点判断仍在不断地被讨论中,但不可否认我们在物质世界逐渐富足的同时,也在逐渐失去本有的精神文明家园。
- 我在迷茫的过程中逐渐长大,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自己设立的人生目标理想并没有让我的内心得到安顿。于是我开始在各个领域中寻找,并终于在国学中得到了答案。
- 《大学》乃做大人(与小人相比)的学问,是程子口中”初学入德之门”之门的学问。从三纲领起到八条目,为修身之功夫所在。
解题
- 曾子:注重修身,厚重独显;注重孝道,坚守孝心;明仁道,通忠恕
- 《大学》时代特点:家国同构,心性,征引《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 《礼记·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名易俗,近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 《大学》的普遍品质:开启自觉(人生自觉的敞开与开启)、提升境界(人生境界的推拓)、担当责任
- 区别于传统大学的先王之道,贤君之德,《大学》更有普适性,强调的是所有人都可以明明德。
三纲领
《大学》为远离小人,成为大人之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再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在”字解析:在于、存在
止,甲骨文中的脚趾,为目标也有朝向的解释意。善就如同完美一样,无法百分百做到,因此也有朝向的一次,不断地朝着善走去
德,古代为中性词,指品格(《左传》是以上下无礼,乱虐并生,由争善也,谓之昏德) - 明德:古人对长期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进行反思,期待有一种自上而下的整治规范能规范地、清晰地掌控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 善可以选择,恶也可以选择。古代对于天的伦理化(义理化)的实质是借助天的存在,为自己的善,为自己所期待和认可的正义,寻求必然依据
- 传统明德:实质上是一种政治的理性,以天命为依据,以贵族为主体,属于贵族
- 明德如何普遍:延续并深化
- 理解思考=>先王之道如何落实到现代,儒家伦理具体转化到个人
- 明德普遍性:
认可明德的普遍性
强调实践的次第
汇归到如家的伦理体系
修身得以实现的根本出发点 - 明明德=>成己,亲民=>成物,至善=>事理当然之极
定静安虑
- 知止而后有定:1、知道停止就安静 2、在礼的规范下体现出有序的状态
- 静:通过乐的熏陶、陶冶实现的有序,偏重于内心世界的有序
- 安:自然而然的内在的形成,生命的自然的安放
- 定静安在礼乐文化中对人的熏陶实质是:文化的、社会的整体情况
- 虑:境界和自觉的统一关系
- 人实现修养的思路:情境主义的思路-情景(情景的麻木,以及情景崩塌之后人何以自立的问题无法解决),理性主义的思路-自觉
情景(诚)与理性(真)的互补:有情境无理性容易迷狂,有理性而缺乏情景容易犹疑,容易怠惰
真与诚的辩证:热忱的投入到理想之中,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 - 物有本末:本=>修身
八条目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 格物致知三个层面:道德论、认知论、实践论
- 物(物色)的特点:区别以及区别之后的认识与选择
- 致知,知:强调的是人的认知、知觉。强调的是由此而来的知识。
- 格本意:来,木为链接,各为来,由它至此
- 格物:认识主体和万物的交接、接触
- “知”是一个物至知知的过程,也就是接与物感于物,发生“知”的产生
在“知”的过程中人和物的关系是有接同时有感,感的层面是中国人认知论的特点
人的道德的建立不来源于“知”,而来源于反躬。“知”是需要反躬作为纠正的 - 格物致知基本内涵:人和万物通过交接而获得知识的一个过程。
但其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求知的伦理态度,它的背后蕴含着人类从蒙昧走向理性,从无知走向文明的认知论传统,以及认知论的传统背后设计导文化和思想的历史 - 老子的道和名:用名作为形而下的世界的、物的世界的代言,名是我们认识形而下世界的一个方式,同时,名又是回归形而上世界的一个依据。名是到和物关系的载体。也就是人认识世界任务关系的载体。
- 道->物(人造物为器)->名与实
- 格物的思想进程:取象、正名、明理、知类
- 感格:以诚相感、以德相招
- 格物在感格与量度的两种线索种,形成了中国文化人物关系的基本特点。一方面是我们外在的客观的认识对象,另一方面它又始终和我们发生着密切的精神交感。
- 古人讨论知的角度:1、事物的隶属与分类 2、事物的物理规律 3、知对于礼的把握
- 孟子的人兽之辩(人性本善):人具有超越自身种类的普遍悲悯、人具有突破生存本能的自由意志、人具有对自身存在的深切反思能力
- 知偏重于知识论,意偏重于道德论。《大学》的整体旨趣是道德论的而非知识论的
- 意是片段的,心是整体的。意积累起来便成为心
- 诚:内心精神的聚敛整饬的态度,全身心投入某件事情的态度
细则
- 慎独:一个人基本的自觉修养;
- 本分和本质不是一个概念,从礼的规范到人性的建立,就是本分到本质的转变。礼是本分,是人在所处的社会结构中被赋予的位置、标志,是脱离不了情境的,本质是源自人的本性的,更偏重于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人。
- 《大学》本于诚意说
至诚无伪 诚意的实质
至诚感通 诚意走向普遍
至诚不息 诚意指向永恒
以诚化民 - 诚意特点:一种精神聚敛、专注的状态,意味着高度的自觉
是一种精神不断反思的思维过程,是随时把主体当做对象进行关照,同时随时把对象当做主体进行感通 - 正心于诚意的路数角度区别:
诚意从正面角度,告诉人们应该怎么做
正心从负面角度,告诉人们应该避免什么 - 正心的实质是节,它不是否认那些不正当的情感,在这一点上,它与格除物欲的思想有本质的区别
- 大学最后一段特点:对古代朴素的政治经验的继承、总结–得天命尊贤才
- 从《中庸》到《大学》形成了“我心本善”到“人心本善”思想
-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 功不唐捐
思想内涵
- 先秦儒家所体现出的宝贵的平等精神
- 先秦儒家对于普遍性、普世价值的追寻
- 先秦儒家对于人性的本质及尊严的深入探讨
- 经典与现实的关联应该是建立在一种有深度的、有历史的厚重基础上的关联
尾记
- 看精讲视频的弹幕我真的很急啊,立刻化身为急急国国王。急急急急急急。弹幕都是“我觉得这里不对”,“我觉得这个地方是为了论述而论述”。我不否认这种带有批判精神去阅读经典的行为(相反很鼓励),但很多人明显连章句之意思都还没有读懂,就以自己的经验和所接受认可的理论标准去批判孟琢老师所讲述的大学内容。就那种名师把知识揉碎了就差你张嘴了,但你就是不张。而且都是学了一大半之后还有很多这种弹幕。“次第”的重要性合着全忘了。学习《大学》这种古典名著需要文言文过关的,需要先了解中国古典文化中儒释道都大概怎么个事,精神内涵是什么,和自己现状先印证一下再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否则真如对牛弹琴。
- 《大学》所涵盖的精神其实在三纲领中已全部阐述,但落实到具体的细节方面,所辐射之广。是我现在的能力无法马上企及的。包括政治、为人处世、生财之道、国家治理、招贤纳才等等几乎是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但非常厉害的点在于,儒家把他归纳到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当中去了。用最为通俗的语句来讲,它描述了做人的起点、目标和达到目标方式。这是我在除了中国哲学思想体系之外,很难以直接找到的。(更多的是这个世界怎么样才能更好)
- 另一方面,《大学》从理性、伦理道德、个人情感的角度都说服了我,这也是我在学习之后所常常思考的另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好吗?当然好,那些哲理好吗?也当然好。
但是这些内容只能从理性的角度来让我信服,它是对的。但无法从个人的角度趋势我去实行,去遵守,去主动地克服自己的弱点,克服我个人的懒惰心理。 - 但当我明白中国古人所强调的“次第”观念之后,并且把次第排在了所有事情的首位(正如三纲领的顺序)。我豁然领悟,做事情之前,去追寻真理之前,首要的目标应该安顿好自己。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当我的意不正,心不诚。仍然被懒惰,被困难坎坷所轻易的阻拦时,不应该再去做事(“为”),而应该八条目的顺序去不断地反问自己,这些(前四条)都做到了吗?
- 同时这种过程也是个人与古人(中国哲学)的一次思辨的过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学习中思辨,在思辨中学习。最终朝着至善的目标拾级而上。
- 而这种过程,我也化用王德峰教授的一句话:“当你读这些国学经典的时候,一次泪都没有流过,一次那种从内心油然而生的法喜都没有过,你凭什么说自己读懂了?”
- 最后,我认为作为国人,都应该至少学习《大学》《中庸》《坛经》《传习录》这四本书。当今之社会,作为普遍的大众,缺少道德自觉的主体,人人都心存侥幸,仅仅为了物欲而趋名逐利。正是缺乏了这种“复兴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