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德峰教授视频:传送门
- 何等有幸能够在B站看到王德峰教授的视频,正如视频中所说:“真是缘分呐”
- 更新:2024/7/1,更新第三部分个人补充内容
前言
- 观此次讲座视频,王教授所言振聋发聩,一句惊醒梦中之人。
- 在次之前我一直不是很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为什么我却从未学到精髓(或者说我为什么直到这些道理,却在实践中总无法亲自践行),那些圣人所言就如过往云烟,匆匆的来也匆匆的走。而我却愈发的迷茫。
- 我曾试图从马克思主义、《理想国》,西方古典哲学等等作品中寻找一个出路。但那些道理在如今看来更多是“术”的部分,这种改造的理论并不能持之以恒的驱动着我的内心。
- 我曾一度无法理解,或者说理解了却无法做到:“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的这种境界,我曾有过“坚定不移”的理想,却被外部因素轻易的击碎了。我的思想也在变来变去,从无为,到折中,到中节到更加的细化内容,例如“知人善用”,“不因水清而偏用,也不因水浊而偏废”等等。
- 现在回想起来,我已不自知的逐渐的进入到了格物致知的境界当中。而王教授的视频,如醍醐灌顶,这种中华文化中蕴含的方方面面的哲理:
正是修生养性的功夫之所在,正是处理人与世界关系的重点之所在,正是明心见性,直指本心之处,最终以【致良知】作为毕生修养之目标(止于至善)。 - 后续又拜读孟琢教授所讲《大学》之视频,视频中所说:“中国出现思想与智慧的更新,大抵就是我们当下的时代”。我也颇为赞同。
- 王阳明先生融合儒释道三家之言,成就了阳明心学。而如今西方体质和哲学的流入也注定了传统国学的思想需要继续的更新,能够变为我们自己的东西。
- 何其可惜,修行功夫颇浅,文化造诣水平不足。无以继续深入探讨此话题,应还以定静安虑,格物致知等等的修行功夫徐徐得之。
- 听得王教授传道受业,以上略有所悟,特此记之。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 强调精神生活
- 我国近代的很多内容都是从西方学习而来:全国人名代表大会=>从西方引进的代议制;经济制度/现代的生产关系的体系=>市场经济的体质;五四开始学习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哲学等)
- 被迫现代工业化的国家,工业化前提引入市场原则。因此价值规律起作用,价值规律起作用,剩余价值规律也会发生作用
- 问题1:少数成功者阶层,多数弱势群体普遍没有生命幸福感,没有一个阶层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整个民族没有精神家园。从物质上一个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到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
- 问题2:当前的中国不是因为资本逻辑的引进而自然演化形成了一个理性的社会秩序。按照西方契约精神所缔造的社会并未成功,以后也大概率不会成功。这一点也体现在中国(精神层面也有)社会已经处于解体的边缘,论据:普遍的信任危机,家族制度的打破,利己主义的盛行
- 法治不立,秩序紊乱,各图侥幸,群情不安
- 国学因此也被更加的重视
第二部分:西方经济体系与中国人民生活方式的冲突
- 资本的生存就是资本本生的增殖,资本一旦停止增殖,资本就会死去从而变为消费基金
以资本为主导的资本逻辑为原则的现代人类经济的生活,不可以停止资本的增殖
因此资本把全球人的消费需要看成资本的市场,必须把整个地球的自然资源,看成是资本增值的材料。
【因此资本一定会冲出欧洲的疆界,征服世界各个民族】 - 资本逻辑所要求的社会关系的主导原则:在独立的个人之间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契约。因此,人权的原则和人道主义的原则被广泛的接受(区别于中国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 当下中国重建精神文化家园的思想资源在哪里?儒家或者以儒家为主导的中国精神文化的现代化是否可能?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否可能?【法的理性不可能成为一个民族生活的社会价值基础,而是靠一个民族的伦理精神】
- 资本的全球化并不可能夷平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 资本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意味着传统的生活范式中获取物质利益的新手段,而非现代经济理性与现代市场经济规则
- 目前政府所要做的事情:重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三部分: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
- 亨廷顿《文明的冲突》文明区划分:基督教-西欧,伊斯兰文明-阿拉伯地区,东正教-俄罗斯(原先在土耳其君士坦丁堡),中华文明区-儒家(书中为儒教但儒家不是宗教),日本(无到家),基督教(天主教)和本地原始宗教-拉美,非洲文明(可能的,以部落为主体零散)
划分标准:宗教 - 划分的根源应为:语言。语言是人类存在的家,人于语言之家为家-海德格尔
- 人类在社会中最基本的经验都是语言中的经验,人对社会最基本的理解都是在语言中的理解,人在世界上所形成的最基本的生命情感是在语言中形成的生命情感,人所形成的最基本的人生态度也是由母语所给予的
- 【道德经】【缘分】等词语无法准确的翻译成外文
- 西方的理性思维和改造论,中国的天人合一
- 西方需要有神圣性,因此需要创造神话概念。需要神圣性是因为由地理因素所造成,西方起源爱情海文明,岛屿错综,因此人们通过理性的契约作为基础进行约束,但契约也可以被破坏,因此要构造一个神的世界,以赋予契约的神圣性进行对人的约束。用神与神的道德、秩序规定人的道德秩序,让人间秩序拥有了神圣性。religion人与神签订的契约,人之前破坏了与神签订的契约,收到了惩罚,因此要恢复他。重建人与神的契约叫做宗教。两个世界,此岸和彼岸。柏拉图的理念论也是构造了彼岸的世界。(新概念版哲学家进餐问题)
而中国是内陆国家,在土地上农耕,人与人的关系稳定,可以追根溯源。因此形成了家族制度的观念。 - 现在的社会没有按照宗教的结构(向上攀登)而是平面化的结构(理性组织)。改变的原因-效率。
- 中国儒释道三家没有一家拥有实体观念
- 《金刚经》三句义:如来说世界,皆非世界,是名世界
- 佛家:缘起性空。自性本空。缘汇则生,缘离则灭,万事万物,无不如此。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世界作为实体是空的,而缘起是真实存在的,不因为性空而否定了缘起的真实性,不是性空则空
- 阿罗汉,菩萨,佛(Buddha,觉悟者)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
- 唐代禅宗第六祖慧能,完成了佛学的中国化。把佛学从少数知识分子的手中解放了出来,深入所有人的内心。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志(宏忍、慧能、神秀)
- 中西方根本差异所在:中国人论道,没有论出来两个世界。孔子:道不远人
- 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 程朱理学:四书 顺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 《大学》初学入德之门,三纲领:明德、亲民、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做君子要天下关怀,体察人民生活 - 儒家明德=佛家佛性
- 孟子四善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 西方讲有罪的灵魂亟待拯救,自己无法自救。中国讲自己可以明明德(复性之功夫)。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 神秀偈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偈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对立完也要统一)
人间的烦恼和智慧来自于同一个根源【本心】,起妄念为烦恼,不起妄念为智慧。众生之烦恼皆是智慧产生的地方。烦恼即菩提。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本心,佛性)。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无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动摇;何其自性,能生万法。万事万物真实的意义只向我们的佛性呈现。 - 修行方法:要把众生的烦恼看成自己的烦恼,要把众生的罪过看成自己的罪过。大悲悯之心。
- 中国追求的真理非逻辑之真理而是生命情感的境界
-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yú)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xian)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孔子,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无邪者诚也,诚者性情之正也
- 西方的人生等级排序:理性、意志、情感
- 人无法用冷冰冰的理智来思考自己的世界,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情感中,我们不是恰好拥有了一份快乐,而是当我快乐的时候,我就是这份快乐
- 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用力之所在是人生命情感的规范与升华
- 诚,性情之正
-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
1、一切事物都要从其反方面开始发展(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尚书》)
2、要长久的保持一个事物,必须让这个事物包含它的对立面 - 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有义(君仁臣忠,现在的君是中华民族),父子有亲,夫妇有别(爱情=>恩爱),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所说,也为白鹿洞书院学规)(由此也可以见到,所有的关系都是具有交互性的原则)
- 爱情不是谈出来的,而是陷进去的(Games电玩咖引用),爱情=>婚姻(亲情)反者道之动
- 西方的人生追求(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第三部分:中国思想时间线梳理
- 春秋战国,先秦:孔子,儒家思想;老子《道德经》道家的思想
- 唐代:慧能以及所著《坛经》,解放佛学思想到普通人生活当中
- 宋代:朱熹,程颢,程朱理学的推广
- 南宋/明代:陆王心学,源自程颐(“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
- 而现代思想起源于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这是正在进行时
第四部分:个人补充
- 结尾补充,儒释道的一些区别:
儒家:无所为而为。做这件事本身就是他的目的。人们的行为不应该出于追求某种个人或物质利益的目的,而是因为这些行为本身是正确的、应该做的
道家:无为而无不为。人要遵循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运行,不必去干预自然的运行,不做不必的事,但也必须去做“作为自然与社会一部分的你”遵循自然逻辑该做的事
佛家:无心而为。不求结果,消除业力。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 - 矛盾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法则,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在同一性中存在着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
- 中国人现代“求”字的思想:求真,实事求是(毛主席《改造我们的学习》)等等。目的在于不是仅仅阐述其内容的真理,而是要做到
- 白鹿洞学规部分内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舜尧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具列如左:博学之,审问之,谨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具列如左: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右修身之要。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右处事之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
- 阳明心学影响深刻,徐阶、张居正、赵贞吉。孙中山、蒋介石、毛主席,到台湾之后蒋介石把草山改名为阳明山,毛泽东受其老师杨昌济的影响,也极力推崇阳明心学
-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论》)四看王教授视频,又有所悟。实践之所指正是儒释道三家所述“为”的概念,而此处的真理、真知非特指中国语言所说之“天道至理”,我想更多的是科学的、逻辑上的、学术上的【理论】。但实践是中哲中已有的概念,且不同于儒释道所阐述的为,此处的为是为了检验真理,我的理解是检验包括但不限于科学上的、学术上的【理论(Logic)】(以及一切的道理、真理)。
通过“为”来检验真理的正确性,而此处的目的,结合当前时代来看,我认为是能够更好的实行“扬弃”的精神,解决上述之所说如今之中国遇到的问题。这正与我最近所思考的问题,有一符合的解释–如何在工业化、现代化的情况下,更好的让我们从西方所学来、被迫接受的一切的东西,都能够在中华传统的文化下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成效,并且能能够融入到传统文化当中去,实现中哲以及中国古典文学的思想上的现代化进步
以此来看这也是中西方哲学的对立以及统一。妙啊
尾记
- 这个视频我目前看了四次,每次都有不同的收获。
- 第一次是那种【开悟】的【法喜】的感觉,所谓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
- 第二次是学到了王教授对于当下中国问题的针砭时弊的判断,鞭辟入里
- 第三遍是对于国学内容博大精深,给我降维打击般的震撼,以及阳明心学竟然还能完成整合统一的极大感悟
- 第四遍是查缺补漏了教授所讲的一些原理性的句子的理解,前三次往往只记住了三句义,记住了那些生动形象的比喻,但是关键性的总结语句却常常忘记
- 我相信我还会再看这个视频若干次,但不会过多,融会贯通并有自己的领悟和判断,是教授之所视频对于我的正确使用方法。